【学弟学妹眼中的他】与海结缘便责任在肩,从此专注一生。
瀚海求索,存乎一心
——访谈1975级校友王飞
王飞,男,1955年6月生,山东寿光人。1975~1978年就读于山东公海欢迎来到赌船海洋水文气象系海洋水文专业。毕业后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历任国家海洋局干部、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8月,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现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有幸和王飞一起聊他的学习、工作、生活。谈及在海大的求学经历、师生情谊,他如数家珍;谈及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过渡与发展,他慷慨激昂。从海洋大学到国家海洋局,从一名普通毕业生到国家海洋局副局长,30余年,从青涩的少年到沉稳的中年,与日俱增的不仅是年岁,还有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师德永馨,常驻于心
王飞1975年进入山东公海欢迎来到赌船,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大家都非常珍惜,学制只有三年,同学们努力在这短暂的三年中汲取更多知识。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管理较为严格,学生纪律性比较强,课外活动虽然也很多,但娱乐性的较少。由于条件比较艰苦,茶话会都鲜有,大家交流思想,谈理想抱负都是通过党、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
三年学校生活中,对王飞影响最大的便是母校的老师。“大学生活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老师更是在这当中起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言谈中,对恩师的敬佩之情流露无疑。细数与恩师学习的点滴,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的教学内容就已经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海洋自净力”这一专业术语。如今,海洋环境保护已被各国置于突出的位置,而这些恩师30年前就已语重心长地予以强调过。在校期间,学校提倡把课堂与生产实践结合,而不是仅局限在实验室做空学问。老师带大家去周边的海洋站、麦岛教学基地,一面进行基础课的学习,一面进行现场海浪潮汐24小时观测值班,老师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那个时候,大家组织性纪律性都非常强,而且能吃苦,没有请假的,更没有旷课的,学习之外的勤工俭学和课外劳动也没有不去的,这和老师的以身作则密不可分。
毕业后,王飞进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在从事海洋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时,我国海洋开发活动还不发达,渤海的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看到了日本濑户内海和东京湾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王飞更坚信当年老师的教诲,海洋环境保护也成为他之后一直坚守的信念和从未放弃的事业。
专注一心,披荆斩棘
走上工作岗位后,王飞先后担任海洋局监测服务司副司长、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等职。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将成就归于两个简单的字:专注。他说,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够真正把握住工作的精髓,从而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诚如王飞所说,不管在工作中遇到多少困难,或者看到别人做出多少成绩,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完成眼前的工作,不能知难而退,要坚持,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王飞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机关工作与科学研究
一样,工作琐碎、内容较杂。王飞虽然也曾在认识问题、起草文件、处理关系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并不畏惧,而是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专注做好每一件手头的事情。很快,王飞就适应了机关的工作,并逐渐得心应手,开始学会如何将个人较为成熟的想法变为组织行为,又通过个人以及集体的努力将组织行为做大、做到实处。
2004年,王飞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组织完善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配套法规,积极推动国务院出台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完善和细化了赤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与海洋应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海洋应急工作进入正常的业务化运行轨道,并组织实施了全国重点海域排污口的监测工作,使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能力建设和监测效果上都有很大提高。此外,他还组织了大洋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写和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为我国大洋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都饱含着他和团队成员的心血,而这份工作所给予王飞的成就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完成这些庞杂的工作的精神支撑便是王飞口中的“专注”二字。
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的主要任务。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作为“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的王飞尤感自豪。王飞负责领导海上试验阶段,工作前期存在经费不足、缺乏经验等问题;缺乏工作母船,只能对其他船只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下潜人员的生命安危让他时时挂念。王飞深感责任重大,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制度落实,不断论证研究、咨询专家建议,依靠科学家和海试团队的科学、奉献、创新精神,“蛟龙”号用一次次的下潜成功为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蛟龙”号的下潜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认知和海洋科研能力,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工作的整体协调中,在一次次的科研攻关中,王飞和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顺变则通,能通则久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完善海洋法规才能够依海管理、依法用海,从而确保海洋开发的有序、有度。理科出身、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的王飞却在海洋立法这条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工作30多年,他在我国有关海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对《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在《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制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这两部法律的出台,为我国海洋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是王飞为了海洋立法工作而付出的沉甸甸的努力。承办立法工作之初,他需要在了解海洋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将其用法律的形式来呈现,对于没有法律专业基础的他是个“难啃的骨头”。他说:“当时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在整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需要根据领导要求和专家建议,形成论证材料,积极组织各个部门进行交流、研讨,并根据每个阶段的情况加以调整。”同时,他也需要协调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各方面的立场和认识达成一致,以此促进法律的尽早颁布与实施。此间,母校法政学院的老师们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提供了大力支持。如王飞所言,母校是他强大的后盾。
海纳百川,学无止境
王飞坦言,大学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育,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也只是对海洋的初步认知,相对于海洋科学的真正内涵来说,这些只能算是入门。但是走上社会之后,从事的工作却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他毕业以后在机关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但是接触到的人和事,都离不开这些专业的知识,有了这些专业知识,在与科学家和科研事业单位接触的时候才能有共同的语言,才能看懂他们撰写的报告或者材料,在组织一些海洋环保工作的时候,也相对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还要根据海洋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再学习,再认知。
王飞对母校的感情并非只表现为在校期间和工作后的紧密联系,更体现在对国家海洋人才培养的深远情感上。他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强国的建设,使我们海洋人更有责任感和自豪感。我们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海洋强国的建设需要全国的努力,其中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至关重要。若想做到这点,则需要更多的人来向大众介绍海洋、宣传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作为学长,王飞对海洋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寄予了美好的祝福。他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目前我国将海洋工作已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海大的学生要全面发展,专业知识要学,实践活动也要参加,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做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的海洋大学是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每一个海大学子,都应借此平台,自我约束,不断成长,抓住机会,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这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都是大有裨益的。要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和学校团体组织的活动,增强沟通协调能力,这对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是非常有用的。海大学子也应传承并不断发扬“海大精神”,尽管日后工作岗位不同,从事的业务也可能有所差别,但是学无止境,要像海纳百川那样去获取知识,用各类知识去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养成专注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
【访谈后记】
王飞凭借他的专注与创新能力,在工作和事业上实现了一个个突破与一次次华丽转身,为海大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与他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务实的精神,一种赤诚的情怀。
【校友寄语】
在母校即将迎来90华诞之际,我由衷地希望,母校能够带着所有的祝福和希冀,继续抢占先机,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王飞
(撰稿:应用语言学2013级 申国菊;新闻学2011级 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