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学妹眼中的他】为人,他有着东北人的豪迈与爽朗;做事,他具备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执着。
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推动者
——访1975级校友王玉银
王玉银,男,1952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原籍山东省胶州市,1975-1978年就读于山东公海欢迎来到赌船海洋水文气象系海洋水文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1984年起,历任渤海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管理室主任等职。1999年任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2002年任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党委书记,2007年3月任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大学——敲定人生乐章之调门
1971年,仅仅初中一年级文化水平的王玉银正在乡下当知青,而在那一年,高等学校逐步恢复招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取代了招生考试。下乡期间表现良好的王玉银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自小生长在大连的王玉银怀揣着对海洋的深情,选择了以海洋专业为特色的山东公海欢迎来到赌船,走进了决定他一生主旋律的海洋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下乡期间,王玉银没有很好的条件进行知识学习。他深知大学迎接他的,不仅有无穷的机遇,也将有无数巨大的挑战。刚入学的时候,学习难度很大,因为海洋专业对数学以及物理的基础要求较高,但当时的工农兵大学生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更令他们膛目结舌的是,系里要求他们在3个月的时间内补修全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基本知识都是从零开始,达到要求的高度简直堪比登天!王玉银与其他同学一样,以格外认真的学习态度面对系所下达的高指标。幸运的是,王玉银很快就掌握了适宜的学习方法, 学会了合理规划以及充分利用时间,较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天晚上10点以前,其他同学还在学习的时候,他便已早早完成当天的任务,这让其他同学都很诧异。
王玉银为人爽朗、乐天,极有男子汉气概。他说打篮球与长跑是最能够让他随意挥洒热情的两项运动。每天早晨,他和同系的好友们都会绕着学校周圈晨跑锻炼。某年学校举办长跑比赛,20名晋级选手中,有9名都来自海洋系,他也取得了全校第九
的好成绩,奖品是印着校名的茶杯——当时那可是件稀罕宝贝,这是他在母校获得的第一份荣誉,也是母校赠予他的第一份礼物,他视如珍宝。说起篮球这项让他引以为傲的运动,王玉银更是侃侃而谈,时不时自豪地强调:“咱们东北爷们儿,打起篮球来个个儿都不能小觑!”
出海给王玉银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还没有“东方红2”号,学校借用的是海军的船只,船上的设备也远不如现在。王玉银笑着跟我们说:“第一次出海简直像是一次美好的度假,海面风平浪静,天空万里无云,晒着太阳吹着海风,新鲜感十足啊!”王玉银第二次出海是在1976年元旦,乘坐“东方红”号要到外海进行科学考察。外海的风浪出奇的猛烈,科考船的最大倾角竟达30°之多,连身体素质向来不错的王玉银也招架不住大海的这番折腾,只感到胃里翻江倒海,头晕目眩。那次出海让王玉银切实体会到海洋专业人的不易,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未来还会有数不清的风浪在等待着他与之搏击。
岗位——但凭良心尽全力
大学毕业时,成绩优异的王玉银被分配至北京环境预报中心,这在当时几乎是最好的结果。然而,父亲的一封家书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1974年,他的爷爷患上了脑血栓,下半身瘫痪的爷爷十分需要家庭来照顾。由于几个兄弟姐妹或在外当兵、下乡,或是年幼,重任就落在了王玉银的肩上。王玉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主动向学校汇报了情况,要求把工作换到大连海洋环境保护所。
工作之初,满腹抱负的王玉银一心想要将大学所学用于工作之中,然而当时的海洋环境监测以化学类为主,单位分配给他的工作也偏向于化学方向,这使得他产生了些许的郁闷。当时领导的一段话对他影响很大。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也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工作未必需要和专业完全对口,大学学习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基础,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发展、充实自己。他在海洋监测的岗位上坚定地走了下去。虽然后来管理层的很多工作与业务没有太多关系,但不管做什么,他都一直记着那个道理: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学习。王玉银在脚踏实地工作的同时,也始终恪守着一条原则:做事要守住本心。
2002年王玉银被任命为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党委书记,这段经历令他难以忘怀。最深的记忆伴随着艰难的过程。那时王玉银压力很大:一是第一次接触党委工作,不熟悉具体工作范围,很多事情无从下手;二是对于这个第一次实行企业化管理、没有财政拨款、仅靠市场收入并且以前在工作上没有接触过的单位不太了解;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唯一的一个事业转企业单位,国家下达的任务是让它转制成功,这让他倍感压力。由于事业转企业,很多即将退休的员工利益受到损失,而中央当时并未出台针对此类情况的具体政策。王玉银不断与地方沟通,并成功召开了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在他的带领下,用了几年时间,该单位成功转制。这个过程中的困难以及他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过会承担失败的风险时,王玉银说:“在其位谋其职,既然被安排到这个位置,就要做好随时承担风险的准备,这是我的职责。我的良知也不停地劝告我——宁愿承担风险也不能让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失,更不能让单位存在隐患。“能力有大小,但需凭良心尽全力。”这是王玉银眼里一个管理者必须遵循的法则。
从初入职场到现在,王玉银在工作中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的困难和磨练,但乘风破浪的勇气与精神支撑着他克服了重重险阻。这就是海洋事业中的“物竞天择”。只有真正扛得下压力、耐得住劳苦的勇士才能坚持投身于海洋事业当中。而王玉银正是海洋事业中的勇士。作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大学毕业30多年来,王玉银一直在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第一线辛勤耕耘,并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学一毕业,他便投身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的建设当中。1978年,参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渤、黄海环境监测网。在编写工作方案、选择监测布点、确定检测频率和开发检测项目等工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努力。直到1984年,监测网从最初的黄渤海三省一市扩展为覆盖了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包含了17个条块系统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这其中包含着他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辛勤付出。
期望——青出于蓝必胜于蓝
王玉银清楚地看到了当前国内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不足之处。他说,我国正在极力支持海洋环境保护及预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仍远不及国外。一方面,国外实行的一些通过浮标获得长期数据的在线监测是我国所欠缺的,这需要我国相关技术以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是目前海洋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的窘境之一,王玉银急切地希望国家能够更多地培养一些物理海洋方向的精尖人才。他说海洋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是直属于国家海洋局的,但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与国家的环保局所属的工作范围是分割不开的。王玉银强调,国家海洋局与国家环保局在一些工作范围内需要更好配合,要有更多的项目合作,并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料共享。需要根据最近国家对于简化工作流程的指示,充分结合两个机关的力量,更好、更高效地为国家海洋建设服务。
【访谈后记】
采访进行了2个多小时,整个过程没有想象中那样程式化,倒更像是一次随意而轻松的畅谈。访谈前,王玉银前辈的故事于我们而言仿佛是一张照片,照片中定格了一只飞翔于海风浪尖的海燕;采访后,他的故事像是一幕电影——我们深深赞叹着、敬仰着这只海燕与风浪的每一次搏击、每一次奋力的展翅。王玉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事业,却始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海洋环境事业中的一粒微尘,并相信我们这一代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深知,王玉银对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付出功不可没,我们定不会辜负他的殷切期望,努力为海洋强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校友寄语】
希望母校能够始终保持其海洋特色和海洋专业优势并继续发展下去,为我国的海洋事业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母校写下更辉煌的篇章,愿她常青!
——王玉银
(撰稿:物理海洋学2012级 徐广鹏;大气科学2010级 孙虹雨;气象学2013级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