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问海”学术论坛是公海欢迎来到赌船搭建的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启帆教授作为第四十五期报告嘉宾,应邀在公海欢迎来到赌船作了题为“新污染物大气化学及健康效应”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公海欢迎来到赌船海洋气象学系盛立芳教授主持。
刘启帆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人体一直暴露于海量的化学品中,有毒化学品导致了各种环境和健康问题。例如,1962年《寂静的春天》向全世界通报了DDT的危害,1974年氟利昂破坏臭氧的假说提出,13年后各国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全面禁止生产使用氟利昂。环境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通过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为政策的指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新污染物(Chemicals of Emerging Concern,CECs)是指在风险评估阶段发现但尚未被有效监管的污染物,CECs的治理目前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目前,非靶向分析在大气CECs的研究中已成为主流,即不限定于特定化学品而鉴定未知污染物。然而,人们对CECs的大气转化过程仍知之甚少,对其转化产物、转化速率等内容仍不清楚。
针对上述问题,刘启帆教授团队开发建立起了具有普适性的大气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新范式,并基于该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ES)大气转化产物的观测,在全球五大洲十八个城市(包括我国北京市)中检测到10种未有报道的OPES大气转化产物,并发现大多数转化产物比前体物具有更强的环境持久性和毒性,说明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为代表的化学品管控政策应当考虑大气转化过程。此外,对于备受关注的室内空气污染领域,刘启帆教授团队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液晶显示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筛查,发现了不存在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的化学品生产清单中的NO2-BPA,进一步说明当前已经鉴定出的污染物是实际存在于环境中的冰山一角,需要更多研究支持未来打通筛选-转化-健康的全链条。随后,盛立芳教授从报告内容出发,鼓励同学们勇于反思和突破固化思维,积极进行学科交叉,永远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
最后,现场师生与刘启帆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针对被动采样的优劣势、南北极长期观测结果的来源、新污染物来源分析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通讯员:安棋戎